解放军无人机伴随96A坦克进行信息化作战分享到: 2015-06-09
14:49来源:腾讯新闻编辑:克里
连日来,装甲兵工程学院组织毕业学员开展“淬火2015”装备保障综合演练。演练中,该院坚持“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的指导思想,将学员编入装甲团担任保障指挥机构人员和装备保障分队人员,演练技术侦察、抢救、修理、供应、防卫等装备保障行动,有效提升了毕业学员的装备保障指挥能力和组训能力。
近年来,该院坚持“秉承军工传统、服务陆军建设、紧贴装备育人”的教学理念,始终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不断加大具有实战背景的实践课程比例,学员在校期间,除此次装备保障综合演练外,还要完成野外综合演练、野外驻训、实弹射击、坦克驾驶夜训等课程的训练。
经过这些实战化课程磨练,进一步培养了学员的战斗精神、增强了实战技能,为学员早日成长为“能打仗、打胜仗”的铁甲英才奠定了良好的军事素质基础。
更换受损坦克炮塔
8月上旬,陆军第26集团军组织通用装备真打实保演练,用11种101发各型弹药,对5类27台典型装备进行了毁伤与抢修试验,验证直瞄、压制火力打击和精确打击下,穿甲、破甲、破片、爆轰等各型弹药对装备的基本毁伤模式,弄清穿孔、变形、断裂、卡滞、短路等主要战损的机理。
资料图:解放军士兵射击训练。文中称,在射击考核中,有的学员发现教员在事先为大家压好子弹的实弹匣中随机掺杂了部分空弹壳,干扰射击进程。
演练现场硝烟弥漫。随着一辆辆装备遭“敌”不同样式的打击毁伤,保障部队反应迅速:技术侦察组对战损区域目标实施技术侦察,利用北斗系统、车载战损评估系统上报战损情况;指挥所依据保障力量现状,确定保障方案;各路保障力量采取小群多路方式向战损区快速机动。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种装备遭敌布雷和空中火力打击,坦克触雷,履带被炸断,负重轮被炸坏……战场抢修队员乘坐抢修车辆,穿过硝烟抵达战损装备,一气呵成地连接履带、封焊弹孔、更换负重轮,几分钟后,修复的坦克如伤愈的骏马,精神抖擞地再次投入战场……
作为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孵化源头,各军事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指向越来越鲜明:“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
该部装备部王文和部长介绍说,此次真打实保演练验证了战场抢救抢修与平时等级维修在程序、内容、方法和手段运用上的差异,区分了平时保养维修训练与实战抢救抢修在实际保障能力和时效上的差异,对今后通用装备真打实保训练探索了方法路子。
如何靠拢?如何聚焦?装甲兵工程学院给出的答案是:培养更加符合部队需求的人才,既需要目标和内容这个“好图纸”,还需要实战化教学模式这个“好工艺”。
娄正喜、张新洋、本报特约记者 仇成梁摄影报道
对于这所素有“陆战之王的摇篮”之誉的军校来说,无论是“图纸”的设计绘制,还是“工艺”的流程再造,动力始终与压力相伴相生。“问题倒逼改革。”该学院领导说,他们思想深处燃起的“狼烟”,来自于3年前的一系列“差评”。
图纸设计
面向未来岗位精确培养
立足兵种、面向军种,主动适应陆军联合作战和信息化建设需求,明确“未来陆军骨干军官、领导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
3年过去了,这一席话至今仍响在耳畔。
“军事素质不够过硬,管理带兵能力偏弱,装备运用能力不强。”在装甲兵工程学院组织的“部队院校共育人才座谈会”上,来自一线作战部队的嘉宾,话锋突转,直指该学院毕业学员难以满足部队需求。
难堪的还不止这一次。该学院先后奔赴近20个一线作战部队调研,带回来的类似话语让人如坐针毡。
作为老牌军工院校,该学院已为全军机械化部队输送数万名人才,不少毕业学员早已成为带兵打仗的先锋,近年来为何还连遭“差评”?
“人才难以满足部队需求,追根溯源是我们在人才培养设计上出了问题。”紧锣密鼓的部队调研,让该学院党委一班人越来越清醒。对比部队需求,他们感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还存在3个方面的差距:按单一兵种培养人才思路与部队作战合成度越来越高的要求相比,知识结构、联合意识和多兵种协同能力明显不足;院校培训能力与部队“多能型”人才需求相比,基础学习、应用转化及实践提高受到时间和资源制约;学员的“军味”与部队指挥员标准要求相比,军事素质、带兵能力、装备运用还有差距。